这篇文章源自我对 Lex Fridman Podcast 中一期特别访谈的整理与再创作——主题是 “Pavel Durov: Telegram, Freedom, Censorship, Money, Power & Human Nature”。这场长达数小时的对话内容丰富而深刻,涵盖了从技术理想到人性观察的方方面面。然而,原始的采访文字稿冗长且不易阅读,于是我希望通过 AI 的辅助,将这次访谈重新讲述出来——但换一个角度,以 Pavel Durov 本人第一人称 的方式,重构他的思想脉络与精神世界。
这样的改写并非简单的转述,而是一种尝试——一种在不改变事实与语气的前提下,让复杂的思想更具生命力的方式。Pavel Durov 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极富理想主义的人物:他反叛、孤独、执着于自由与纯粹的沟通。而在这篇文章中,我希望让他的声音以一种更接近内心独白的方式被听见,让读者能够在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个游走于权力、自由与人性边界的灵魂。
由于内容较为丰富,我将这次整理拆分成五篇文章,作为一个系列发布,这是本系列的第三篇。
Pavel Durov 在政治风暴中守护加密自由,面对政府压力坚持原则
当平台拒绝站队,会遭遇怎样的反击?
从巴黎机场的临时羁押,到罗马尼亚政府要求我公开站队,再到俄罗斯和伊朗的同步封禁,过去十年里,我一次次直面这样的拷问:当你坚持端到端加密、不愿交出用户数据时,世界会给你什么样的惩罚?每一次冲突都像政治与科技的对撞现场,我在这里整理出自己的防御策略,也希望给同样面对监管压力的你一些参考。
巴黎之夜:在混凝土床板上守护隐私
2024 年 8 月,我抵达巴黎准备短暂停留两天,却在机场被十几名武装警察围住。他们念出一份长达 15 条的罪名清单——几乎都是用户在 Telegram 上可能犯下的罪行。随后,我被带到没有窗户的拘留室,睡在一张混凝土床板上,连枕头都没有。头顶的灯 24 小时不关,墙壁上只有铅笔刻下的前人姓名和日期。
那四天,我做了三件事:
- 像工程师一样记录一切:我在脑中记下每一个时间点、每一句对话,就像写事故报告。
- 保持冷静:我靠冥想和呼吸练习稳定情绪,因为我知道愤怒只会被解读为“拒不配合”。
- 准备公开:我清楚,一旦走出拘留室,我必须第一时间告诉世界发生了什么,让用户知道我们不会在暗处妥协。
审讯中他们甚至问我“端到端加密是不是意味着你支持恐怖主义”。在这场卡夫卡式的荒诞剧里,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:当监管者不了解技术原理时,他们会选择把创始人塞进审讯室,而不是去读我们的透明度报告。
Pavel Durov 在巴黎机场拘留室的混凝土床板上守护用户隐私
调查法官与缓慢的迷宫
法国有一种独特的“调查法官”制度。我不是被起诉,而是进入一场漫长、几乎没有终点的调查。我们的上诉排期遥遥无期,意味着我长时间无法离开法国。我被迫在迪拜和巴黎之间遥控团队,重新调整所有旅行计划。律师告诉我,哪怕我被允许离境,也可能随时被再次召回。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:面对权力,速度优势不再属于我们,我们只能用韧性抵抗消耗。
法国调查法官制度下的漫长法律迷宫和官僚程序
罗马尼亚风暴:当政府逼你选边站
被限制在法国期间,一位著名的法国企业家牵线让我与法国对外情报部门负责人见面——对方自我介绍来自 DGSE。我被带进一间窗帘紧闭的会议室,桌上摆着厚厚的 dossier。对方开门见山地要求我配合,在罗马尼亚总统选举前夕关闭支持保守派候选人的频道。我回答得很简单:“只要内容没有号召暴力,我们就不会下架。”
我补充说,如果他觉得因为我在法国就能施压,那他就低估了 Telegram 的原则。我甚至在会后公开了这段对话,因为我没有签署任何保密协议,我希望让全世界看到这种政治干预是如何发生的。透明,就是最好的护甲。公开信发出后,我收到来自罗马尼亚两派支持者的私信,他们表达感谢,也提醒我不要独自行动——这种共鸣让我确信,透明会转化成集体支持。
摩尔多瓦的清单与权力的“交换”
在那之前,法国方面已经两次通过中间人向我们施压,要求在摩尔多瓦选举期间大规模封禁频道。他们先给出一份短名单,我们确实发现少数频道违反规则而下架;随后他们递上几十个频道的新名单,却没有任何证据。我拒绝执行。几天后,那位中间人告诉我,他们已经与负责调查我的法国法官沟通过。他还暗示,如果我“更灵活”,调查就会进展得“更顺利”。这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到:某些权力机关试图把合规配合当作交换筹码。
DGSE 情报官员在黑暗会议室中向 Pavel Durov 施加政治压力
斯诺登效应:隐私觉醒的拐点
2013 年斯诺登曝光全球监控系统后,Telegram 用户暴增。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加密不是阴谋,而是自我保护的必需品。我们也趁机推出透明度报告、开源客户端,让用户可以亲眼看到我们如何对抗滥权。我记得那年圣诞节,我在柏林的共享公寓里写透明度报告,窗外飘着雪,屋里却只有笔记本的散热声。那一年让我明白:公众意识越高,我们越要把安全做成产品的本能,而不是宣传口号。
斯诺登事件引发的全球隐私觉醒和加密通讯革命
与情报机构对话:勇气需要训练
拒绝政府数据请求之前,我会做好长期斗争的心理建设。我训练勇气的方法包括:
- 模拟最坏场景:提前演练如果设备被扣、如果服务被封,我们怎么办。
- 维持健康的身体:高强度训练让我在漫长的谈判和审讯中保持清醒。
- 建立信任团队:律师、安全顾问、工程负责人形成闭环,让我不必独自承受。
勇气不是天生的,它像肌肉一样需要不断训练。每次我在巴黎的调查室、在莫斯科的检察官办公室里平静回答问题时,心里都在默念当年制定的“勇气手册”:先呼吸,再回答,最后公开。
安全分层:把选择权还给用户
有人质疑 Telegram 为什么把端到端加密设为可选而非默认。我给出的答案是:
- 隐私与可用性的平衡:云同步让用户在多设备间无缝切换,秘密聊天则提供完全端到端加密;用户可以根据场景选择。
- 渐进式教育:我们不断在产品内解释加密差异,用教程、提醒让更多人理解安全选项。
- 不断升级协议:MTProto 协议在不断迭代,确保既安全又高性能。
封禁风暴:俄罗斯与伊朗的联合考验
当俄罗斯和伊朗同时封禁 Telegram 时,我采取了三步应对:
- 技术抗封锁:部署代理、更新协议、指导用户绕过封锁。
- 法律与外交双线推进:与当地律师合作,同时争取国际社会关注。
- 坚持原则不妥协:哪怕失去市场,也不交出密钥,不设置审查后台。
事实证明,坚定的立场能赢得用户更深的信任。
与苹果博弈:生态锁链里的自由冲突
和苹果的拉扯则让我意识到,垄断平台的政策同样会伤害隐私:
- 我们被迫遵守某些审查要求,为此我多次公开质疑苹果的封闭生态。
- 我坚持推动侧载和 Web App,让用户有更多自主权。
- 每一次谈判,我都会提醒对方:如果安全产品都被限制,整个生态会变得脆弱。
透明与韧性,是加密平台的双保险
无论面对哪个政府或巨头,我总结出的生存法则只有两个关键词:透明与韧性。透明让我们在公众面前保持可信,韧性让我们在每一次封禁、指控、诉讼里都能挺过去。
如果你也在构建注重隐私的产品,请记住:
- 提前演练最坏场景,把流程写进手册;
- 把加密、开源、透明做成系统能力,而不是营销文案;
- 勇敢地向用户解释你的立场,因为他们就是你最大的盟友。
在政治风暴里,坚持加密自由很辛苦,但当用户在 Telegram 里安心地说出真话时,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