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了《稀缺》这本书,我好像找到了摆脱拖延症的妙招!

终于把《稀缺》这本书啃完了。看完最后一页,合上书,我感觉脑子里“叮”的一声,像是突然开窍了!它解答了我心里困惑好几年的一个问题: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条件不好,却总是存不住钱,而有些人明明很忙,却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,手忙脚乱的?
更神奇的是,这本书里的方法,竟然真的让我的重度拖延症有所好转!
一个特别的实验
你可能想不到,这本书是从一个特殊的饥饿实验讲起的。
二战那会儿,为了搞清楚怎么帮助那些长期挨饿的人恢复健康,科学家们找来一些身体很棒的志愿者,让他们故意饿肚子。结果特别让人震惊:
这些人不仅饿到感觉不舒服,更可怕的是,饥饿好像把他们的大脑给“重置”了。
他们脑袋里想的都是吃的。吃饭的时候,就像野兽保护食物一样,用胳膊紧紧护住餐盘,把盘子舔得干干净净。平时挑食的人,现在什么都吃。有些人甚至会花好几个小时,比较不同报纸上的菜价,看看哪个更便宜。
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稀缺,不仅仅是“缺少东西”,它更像是一种会影响你思考方式的“病毒”。

“稀缺心态”:像一枚硬币的两面
书里把上面那种状态叫做“稀缺心态”——就是当一样东西变得很少时(不管是时间、金钱还是食物),它会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,让你不由自主地改变想法和做法。
这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。
好的一面,是能让你更专注。说白了,就是 deadline 才是第一生产力。一到截稿日,你思路特别清晰;一到考试前,你记忆力超强。稀缺能帮你自动屏蔽掉所有干扰,一心一意地搞定眼前的事情。
但坏的一面,是会让你顾此失彼,付出很大的代价。想象一下,你通过一根很细的管子看世界,只能看到管口那么小的地方。管子外面的事情,就算很重要你也注意不到。
我对此真的是深有体会。记得当年申请学校写自我介绍(PS)的时候,我硬是拖到截止日期前一天晚上,靠咖啡硬撑着通宵赶工。表面上看,我好像效率很高。但实际上呢?我写出来的东西我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,里面全是语法错误和不通顺的句子,更别提好好修改、提升质量了。因为当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“赶紧写完交上去”,根本没考虑到这件事对我的未来申请有多重要。

为什么一有压力,我们就好像“变笨”了?
这本书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,也是让我觉得特别有道理的就是 “带宽”。
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我们大脑的“内存”。它决定了我们的思考能力、自制力等等。就像电脑内存小了,同时打开几个软件就会卡得动不了。
稀缺最糟糕的地方,就是会大量占用你的大脑内存。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平时挺聪明的,一到压力大的时候就总是犯傻:
- 为钱操心的人:脑子里一天到晚都在算着柴米油盐、房租水电,大脑内存被占满了,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规划未来、提升自己呢?自然容易做出目光短浅的决定。
- 天天忙个不停的人:微信里几十个群聊不停地闪,手上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,大脑内存在不同的任务之间不停切换,结果就是效率很低,还累得半死。
书里提到一个在印度做的研究,特别有意思:研究人员在甘蔗收获前(农民最穷的时候)和收获后(农民最有钱的时候)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同一个农民,在有钱时的测试成绩,比穷困潦倒的时候高很多。缺钱,真的会让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“变笨”。

稀缺陷阱: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被困住的?
稀缺的可怕之处在于,它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也就是“稀缺陷阱”。
拆东墙补西墙 → 暂时感觉好一些 → 未来要还的更多 → 下一次更缺
我以前就是个典型的时间“高利贷”使用者: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,这周的报告拖到下周,所有的事情都堆到最后。这就好像刷爆信用卡,虽然暂时舒服了,但未来的自己要付出双倍甚至三倍的代价去“还债”。
书里描述的“杂耍”状态,说的简直就是我!生活就像抛球表演,手里永远有好几个快要掉下来的球,我只能手忙脚乱地去接,根本没时间停下来想想,能不能一开始就少抛几个球。

理论结合实际,我亲身实践的几个小方法
光看书没用,关键是要行动起来。下面这几招是我学了就用,而且效果还不错的:
1. 留出“余闲”:故意给自己留出一些空余时间
有家医院的手术室利用率是100%,结果每天都因为急诊手术而忙得不可开交。顾问给的建议竟然是:专门空出一间手术室来,什么手术都不安排。
一开始大家觉得这是浪费,结果呢?医院的整体效率反而大大提高,收入也增加了。
“余闲”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缓冲”,不是浪费,而是应对突发情况的救命稻草。我学了这招,现在给自己安排任务时,都会多留出20%的“摸鱼时间”。比如,预计 5 天能完成的工作,我会安排 6 天。说实话,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,而且因为心态放松,工作完成得反而更好了。
2. 节省大脑内存:别让琐事耗费精力
大脑内存是有限的,要省着点用。做太多选择题,会让人累垮。
我的做法是,搞了个“白板月报”。每个月初花 10 分钟,把自己这个月最重要的三件事写在办公室的白板上。每天一抬头就能看见,清清楚楚,再也不用每天早上起来想“我今天到底该做什么”,大大减少了做决定的疲劳感。
3. 把重要的事情“拉”到眼前
我们为什么要办健身卡?因为交了钱、办了卡这个行为,就把“健身”这件事硬生生拉到了你的注意力范围内。不去就感觉亏了。
我用这招来对付我的写作拖延症。我在日历上提前预约了每周固定的“写作时间”,并把它设置为最高优先级的会议,任何人都不能打扰。这个小小的仪式感,成功地把写作从“可做可不做”的清单里,拉到了“必须完成”的任务栏里。
4. 一次性投入,比每天靠意志力更有效
靠意志力减肥、学习的人,大部分都失败了,因为意志力是会消耗的,用着用着就没了。更聪明的方法是,用一个下定决心的行动,来“锁定”未来的自己。
比如,直接报名参加一个需要提前提交作品才能入场的行业峰会,或者预付一笔定金锁定一个需要持续投入才能拿回尾款的项目。我就曾为了完成一个目标,提前向朋友做出了承诺,这份沉甸甸的承诺,成了我每天坚持的强大动力。

我的改变:从“瞎忙”到“高效”
读完这本书,我最大的改变是心态。
我不再觉得“最后一刻爆发”很厉害,而是学会在时间充裕的时候,提前把事情安排好。我开始在财务上“强制储蓄”,工资一到手,就立刻转一部分钱到另一个账户,给自己留出“后路”。
我开始意识到,所谓的穷与富、忙与闲,其实是你管理自己“大脑内存”的能力的区别。学会如何聪明地使用自己的精力,比傻傻地拼命重要得多。
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:别等到火烧眉毛了再去救火,要在没事的时候,就把消防系统建好。在有钱的时候存钱,在有空的时候做计划,在有精力的时候投资自己。
真正的富足,不是你有花不完的钱和时间,而是你有了不被“稀缺”困住的智慧。
强烈向每一个感觉自己被困在“穷忙”状态的朋友推荐这本书。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,你是怎么对抗稀缺的?